童 浩,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现担任3044am永利集团2103班的教师班主任。200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,2012年3月获3044am永利集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,论文获评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。先后入选武汉市青年晨光人才、湖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、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。重视教书育人,曾获”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“;以及学院”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“等荣誉。
科研项目及成果


童老师一直长期从事相变存储器材料及芯片相关的研究,作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、国家863计划课题、国家02重大专项子课题(联合负责人)、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华为千万级横向课题等项目十余项,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,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,授权发明专利49项(其中美国专利4项)。
在相变材料及三维阵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,材料测试相关专利产品获评”湖北省十大科技事件“,目前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,技术获评2020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(第二完成人)。作为技术骨干开发的三维相变存储器(3D PCM)成果已成功实施转化,童老师也兼职受聘为华为公司高级顾问,带领团队开展其应用技术研究。
关于未来技术

童老师分析了3044am永利集团当下的意义与使命。

首先,随着科技、社会的发展,未来技术呈现出显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,学院将依托校内有关优势学科资源,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,着力夯实员工的数理化生等基础,拓宽员工的视野,耕耘好这块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”试验田“。
其次,未来技术总体向着智能化、高能效以及高集成度等方向发展,对技术创新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亟需一批颠覆性的技术创新。学院将坚持”四个面向“,聚焦智能装备、人工智能、类脑芯片、先进光电、集成电路芯片以及生物医学成像等多个未来技术主战场,加大产教融合培养力度,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,为”卡脖子“技术攻关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。
对同学们的期望

最后,童老师提出了对同学们的几点期望。
一、具有独立思考、提出问题的能力。颠覆性的创新往往需要好奇心,需要能够打破常规,从好奇到好问,从批判到创新。
二、具有持续学习、自我驱动的能力。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要求我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基础,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也对我们提出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要求,只有形成良好的自我驱动,才能做到广泛而持续的学习。
三、具有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。颠覆性创新的任务艰巨,需要不同能力模型的人(比如导师或队友等)一起协同攻关,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调能力。
四、着力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。我们要培养未来能担大任的技术领军人才,不应该只盯着眼前的”一亩三分地“,更应该着眼于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,坚持”四个面向“,解决”卡脖子“问题,争取能做出造福人类和社会的贡献。
文稿:叶俞科 余文妍
摄影:梁俊宇
排版:余文妍